EN
EN

师院要闻

位置: 首页 > 师院要闻 > 正文

我校天体物理团队捷报频传 连续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

作者: 时间:2022-01-05 浏览: 来源:


新年伊始,我校天体物理团队成员接踵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重要成果。张洁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在《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C》上发表题为“A new touch temperature of the event horizon and Rindler horizon in the Kinnersley spacetime”的论文,通过求解包含洛伦兹色散关系的费米子动力学方程,得到了黑洞事件视界处的修正辐射温度,以及Rindler视界和事件视界接触点处的碰撞温度。作者发现接触点的温度并不相等,这一结果表明当考虑洛伦兹色散关系时事件视界和Rindler视界可以碰撞而不违反热力学第三定律。

任逸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发表题为“The Sample of Red Supergiants in 12 Low-mass Galaxies of the Local Group”的论文,利用创新的近红外双色图法(J-H/H-K)高效准确地去除了前场矮星的污染,获得了12个星系中近万颗红超巨星(RSGs)样本,相比于此前工作已有的样本有数量级上的提升。该批样本是目前国际上本星系群中最为完备、纯净的RSGs星表。该批样本的获得为继续以领先的水平开展RSGs质量流失率、脉动与对流、星系恒星形成历史等丰富的研究课题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王泽睿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D》上发表题为“Unified model for orphan and multiwavelength blazar flares”的论文,基于近些年最新的观测结果,根据耀变体喷流的高分辨率观测特征构建了一个可以在同一框架下自洽地解释不同类型耀变体源耀发事件的随机耗散模型。之后将模型应用于两个类型不同的耀变体源观测能谱的拟合,作者发现随机耗散模型可以很好地重复实际观测能谱。最后还利用当前的一些其他观测特征,如:耀发持续时标,“孤闪”产生率,辐射的内部吸收以及观测到的辐射中心位移等对随机耗散模型进行了检验。作者首次将不同类型的耀变体耀发现象进行整合并尝试用统一的框架来解释,为相对论性喷流物理特征的认知大厦添砖加瓦。

近几年来,威尼斯重视学科建设,努力打造学科高地,培育特色学科。2019年,与国家天文台签署共建“FAST数据处理中心合作协议”,支持组建以中科院院士韩占文为主任的天体物理学术委员会,成立以国家天文台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为负责人的天体物理中心,克服重重困难建立高水平的FAST数据处理中心(目前已获批济南市级工程实验中心),联合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开展科研合作,利用“物电讲坛”邀请专家报告50余场,送出去进修、访学、参会20余人次,先后承办了“第三届X射线双星多波段研讨会”、“第十届脉冲星研讨会”两个国际学术会议,还积极筹备成立山东省天文学会并当选理事单位。近三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3项,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天文大数据研究创新团队”获批山东省高等威尼斯青年创新团队人才引育计划。我校天体物理学科后来居上,形成了新的学科增长点,与国家天体物理发展战略紧密衔接,在提升学科建设质量,努力构建重点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协调、互为支撑的学科体系的同时,也在省内外赢得了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势地位。

撰稿:任逸、王泽睿 编辑:李莉 编审:辛源